何颖雯
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、情感最为脆弱、最为敏感、发展变化最多最快的时期。这一时期,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,他们喜欢独立思考,不满足于家长和老师对问题做出的解释。他们要求人格上的平等,不高兴指手划脚的口头说教;他们渴望真诚和友爱,讨厌别人对他们的挖苦、嘲笑。对那些自尊心强而又带有自卑心理的特殊学生尤其如此。在学校“建温馨教室、创和谐校园”的系列活动中,这类特殊学生更是需要我们教师注意教育方法,转变教育观念,多尊重他们、鼓励他们和帮助他们。
一、追根溯源,分析原因
正所谓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作为班主任,我一直认为学生没有绝对的“好”与“坏”之分,行为习惯偏差的特殊学生不是天生的,或许他们曾经也是比较好的或者中游的学生,只是因为一定条件才逐步落后的。面对已出现的特殊学生,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应当努力创造条件,帮助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,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。如果教育引导得不及时,让他们这种不好的行为和性格继续发展定形,可能就会因此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。
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位学生小a,他是老师们公认的问题学生。平时在学校中,他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自由散漫,蛮横无理,不守纪律,淘气捣蛋。班级里发生的违纪行为起码有一半以上和他有关。他上课不听讲,自说自话;课后如果不在父亲的棍棒“伺候下”,从不复习,也不愿意完成作业,考试成绩常常不及格。在我和他父母第一次接触时,明显感觉到他对父母的强烈抵触以及父母双方间的意见不一。不久他母亲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老师,我生了这个儿子是我倒霉,您收了这样一个学生是您倒霉。”话里充满了失望、无奈和苦涩。
于是,我到小a家进行了数次家访,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及他在家的表现。多次和他父母交谈之后,我了解到:小a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,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督促他,所以他自幼缺乏管束,养成了一种自由散漫的坏习惯。而他父亲由于自己在工作上比较出色,同事间又经常谈论自己的孩子,所以常令他有抬不起头的感觉。于是对于自己不争气的孩子只相信“棍棒教育”,小a犯错误时不给好脸色,非打即骂;他母亲则溺爱有加,毫无原则,孩子说啥都满足。结果,虽然他在家中被打以后的行为有所收敛,但一旦出门,却更加放肆起来。
在了解了他行为习惯差的原因以后,我决定“对症下药”,慢慢转变他。
二、拉近距离,培养感情
欧洲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: “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。”作为教师,应给予每个学生爱,对特殊学生也不例外,甚至还要给予更多的爱。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他们,就象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,关心他们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为其忧虑而不安,为其进步而高兴。
鉴于此,我想如果我也用惩罚性教育的话,那就和他父亲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,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。而我觉得转变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谈心。谈心不是简单的说教,尤其是对特殊学生。他们通常对教师的管理教育带有抵触情绪,如果一味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,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所以,每次与小a谈心时,我都与他平起平坐,尽量创造一种宽松随意的气氛,以他感兴趣的话题谈起,突破他的心理防线,消除敌对情绪,以他所愿意接受的方式逐步地引导他走出误区。
三、发现闪光点,树立自信
俗话说:“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”。当教师与特殊学生接触多了,感情较深时,就会发现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。正如罗丹所说:“美是到处都有的,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。”
对小a的教育,我处处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,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,对他取得的微小成绩及时给予肯定。小a身体灵活、矫健,我就鼓励他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,争取好成绩,使他产生成功的喜悦;针对他外向热情的性格,创造机会让他协助课代表收发作业,为大家服务。虽然他屡屡犯错,但是他又极其珍惜班级荣誉,每天会询问执勤同学我们班级的得分情况,一旦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被扣分后,马上就会寻找为大家服务的机会,极力挽回班级的荣誉……通过一次次的引导和任课老师及同学的帮助,他感到我们是关注他,真心爱护他的。渐渐地,同学们和任课老师到我这儿告状的少了,他的行为习惯也一点点规范起来。
四、反复提醒,反复激励
特殊学生的进步过程是曲折上升的,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反复。教师不能看到他(她)老毛病又犯了,又丢三落四的了,认为其无可救药,罢手不管了,这样做往往会前功尽弃。特殊学生想一下子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不可能的,必然会有一个自我战胜的过程。所以教师既要看到他的进步,也要正确看待反复现象,不断给他敲响警钟,不断鼓舞他。
在与小a同学的不断交流中,我发现他习惯于大声叫嚷,无论是上课朗读还是和同学交流,都是高分贝的。于是我和他达成协议:每天在我面前只能大声说话一次,哪怕是对同学大声叫嚷,也算违规。要求提出后的几天,每节下课、每个早晨和中午,我都出现在他周围,一旦发现问题,立刻提醒他。而当某一天他的音量有所控制时,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。一段时间以后,大家发现他会轻声细语了。
五、家校协作,共同转化
俗话说,家长是孩子的“第一任老师”,家庭是孩子的“第一所学校”,足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。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后,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。
有一次,七点三刻过后小a还没有来上学,而前一天中午他自告奋勇协助老师打扫办公室的橱顶,自己衣袖弄湿了也毫不在乎,我正在担心他是否会着凉感冒,准备给他家长打电话时,看见他慢吞吞地朝教室门口走来。当我准备询问缘由时,几道暗红的血印触目惊心地出现在他的脸庞、手臂和腿上!而他的眼眶里泪水正在止不住地往外流。见此情景,我立刻把他请进办公室,待他情绪稳定一些以后,才慢慢开始了解原因:前一天晚上他爸爸叫他写作业,孩子拖拖拉拉不愿意马上做,于是立刻招来一顿暴打,父亲的打骂声和孩子的哭叫声响成一片,而类似的情况在晚上经常发生,他母亲索性住到外婆家,眼不见为净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我和他先初步交谈了一下,让他别把家里的情绪带进教室,然后分别打电话和他父母进行沟通,希望他的父母改变教育的方法,尊重他的人格,引导、劝说、鼓励他,而不搞“虐待型”、“溺爱型”教育,以配合我的工作。特别是他爸爸,一定要改掉动手打孩子的习惯,使他了解到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,要孩子规范行为,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。不久后,又再一次约见他的父母,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,第一步就从不随意打骂孩子做起。
在对小a的教育过程中我认识到: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,要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位学生,而特殊学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艺术,更需要教师心中的一汪永不断流的爱之甘泉。只要我们有“千淘万沥虽辛苦”的精神,就一定有“吹尽狂沙始到金”的结果。